希特勒能够通过民主的方式上台并宣称建立“千年帝国”,拜凡尔赛条约所赐。 凡尔赛条约太屈辱了:东普鲁士划给刚独立的波兰,莱茵兰划为非军事区(等于德国西线不设防,可以直插德国的经济心脏--鲁尔工业区);遭遇30年代经济危机,德国还要付出天价赔款。随着领土的丧失,德国失去将近1000万人口。 妥妥的割地赔款,丧权辱国。英法美6个月的漫长博弈才弄出这么一个堪称二战导火索的合约,盖因三国各怀鬼胎:英法要抢夺德国海外殖民地,尤其是法国欲置德国于死地。还未作大的美国主张君主立宪,给德国一条生路,但话语权不够。 凡尔赛条约播撒了仇恨的种子。丘吉尔称之为“胜利者的愚蠢”。凡尔赛条约还禁止德国设立参谋总部。参谋制度是普鲁士军队的伟大发明。没有参谋总部的军队就是个瞎子。 小胡子搞国家社会主义,确实名实相符:通过国家投资,促进基建,提高产能,德国经济打了翻身仗。但经济内循环最终无法完美闭环。产能过剩要输出,投资的国债也要还,最好的办法是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。既能给德三续命,也能一血前耻。 这也能解释为何到小胡子自尽前,德国依然拥有百万之师,老少皆兵,国民斗争精神不减:小胡子与狗头军师戈培尔的洗脑是一回事,但凡尔赛条约堵塞了德国生存的通路则是根本。所以,即使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小胡子,德国右翼还会推出一个东特勒、北特勒上台。国难与国耻总是要宣泄的。 小胡子敢于两线作战,难道就不怕重蹈一战覆辙?他之所以敢于豪赌,一是进军莱茵兰,看到英法的外强中干;二是在苏芬战争、苏波战争中看到苏俄军队很菜。苏芬战争,苏联出动百万大军,欲夺得波罗的海入海口,芬兰才几万兵力,却令苏联久攻不下,最终以失去40万兵力的结果惨胜。 波兰也不是弱国,相反是欧洲军事强国。1918年波兰重新建国后,与苏联奋战,试图重新拿回18世纪被三次瓜分前的领土。苏波战争中,波兰曾一度占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,在华沙战役中大败苏军,逼得苏联停战求和,从而获得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大片领土。这也为后来苏德瓜分波兰埋下伏笔。虽然波兰卧薪尝胆,但终究经不起苏德两大国的左右夹击。 关于要不要两线作战,德国统帅部有过争论。小胡子再极权,但兵者国之大事,不可不察,他也得听将军们的意见。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力主先征服英国,再对苏联对武,绝不能两线同时开战。 但小胡子横扫西欧后,自信心膨胀,以为千年大计指日可待。东取大俄,似乎是小菜一碟。斯大林为极权,搞肃反,大杀特杀一批功臣宿将,等于自毁长城。大纵深战略的发明者--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死于海因里希的反奸计与斯大林的不信任。如果德国出兵,两线开打,西扼英美,东败苏联也没问题。小胡子跺跺脚,克里姆林宫都摇摇欲坠。 苏德战争暴发初期,德军非常顺利。苏军成建制地被德军吃掉。苏军兵败如山,巴浦洛夫大将(与那个心理学家同名,与朱可夫同授大将军衔)竟置总指挥险要地位于不顾,跑到前线组织苏军散兵游勇进行阻击。斯大林只好拿心腹爱将开刀祭旗,处死巴浦洛夫,以儆效尤。 巴浦洛夫死的有点冤。后任乌克兰方面军司令的科涅夫,也常吃败仗,但得到斯大林重用,成为一代名将。德三犯境,苏军大败,真正的责任者是斯大林。斯大林与希特勒肢解波兰后,麻痹大意,自以为高枕无忧。将重兵放在第一道防线上,缺少战略纵深防御,让德军两日便深入国境几百公里,甚至一口气吃掉苏联整整一个方面军。这个责任得有人出来扛,败军之将的巴浦洛夫便做了斯大林的替罪羊。 二战初期,德国的闪电战之所以能大获成功,盖因装甲集群的出现。苏联统帅部也曾讨论过装甲集群的发展,但苏联高层主流认为装甲不能单独使用,只能步坦协同,故而怠慢了装甲兵。而德国却能利用大规模成建制的装甲集群快速推进,再加上空地高度协同,可以在敌方毫无准备的前提下,攻无不克。 德国闪电战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:德国兵不血刃,用威吓的手段,吞并捷克,而捷克当时的军工生产力甚至超过日本! 世界大战,首先是工业产能与综合国力的大比拼。侵苏之前,德国已经拥有大半个欧洲的工业产能,但最终还是拼不过苏联。苏联的战略纵深与深厚产能,暴发出强大的后劲。德国军工精益求精。虎式重坦入列后,虎躯一振,以一敌十,毫不夸张。甚至出现一辆虎式击毁几十辆苏联重坦的经典战例! 奔驰、保时捷都为虎坦设计做出贡献,50多吨虎式的发动机是迈巴赫所造。而精益求精也有代价:坦克造价贵,耗时长,故障率高。苏式坦克虽然粗糙,但皮实,生产速度快,产量高。莫斯科战役期间,苏联拖拉机厂改造坦克,油漆来不及刷就直接开上战场。美国参战后,经典的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像个zippo打火机,一点就着,但也耐不住人家量大耗得起。 世界大战,最后拼的是人。巴巴罗萨计划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入侵战争:德国三大集团军群投放500万兵力!德国统帅部渴望一击而胜。而当时,德国总人口6000万,苏联总人口1亿6千万,比德国多两倍。德国统帅部最初预计苏联总共有150个师的建制,但随着苏军被一个个团灭,新的苏军源源不断重新建制,到了灭一个建两个的程度。保守估计苏联在战争中新生了300个师。苏联打的就是人海战术。著名的勒热夫绞肉机:苏德争夺莫斯科附近小镇勒热夫,杀敌一百,自损八千,不计成本。苏军伤亡高达150万人。 战争中,人力资源就是决胜关键。德国人口有限,猪队友意大利连北非、巴尔干半岛都搞不定。德三还得随时防着意大利、芬兰反水,兵源上更是捉襟见肘。但德国始终没有让女性在一线参战,德国女性只担任了集中营看守,以及军事后勤工作。但苏联女兵却现身前线,包括最危险的航空兵也有女性。那时没有现在的航空服,执行轰炸任务时,女兵驾机高速俯冲,巨大的压力让血从眼睛、耳朵里冒出来。但苏联女兵不畏战死。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闻之色变,预感德国失败的结局,与小胡子唱起反调,最终被解职。 苏德重大战役也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。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不是教科书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,而是库尔斯克大会战。原因很简单:斯大林格勒战役,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损失24万。但家倒势不倒,东线三驾马车的基本盘仍在。但库尔斯克会战后,小胡子赔上了自己的棺材本--南方集团军群覆没,德军损兵折将高达50万人。库尔斯克成为德军精锐的坟场。苏联虽然损兵80万,但到底苏联人多,补充的快。经此一役,德国在东线再也没有了进攻,从此转入守势。 库尔斯克战役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装甲兵大战:德军3000多辆坦克对阵苏军5000多辆坦克。库尔斯克平坦开阔的地型也为坦克会战提供了绝佳战场。库尔斯克坦克会战前空绝后。之前没有,之后也很难再有。如今的俄乌战争中,同样在库尔斯克,没有出现当年的大规模坦克战。主要原因是,二战后各国大力发展作为陆战之王的坦克,坦克升级换代,但未成想在俄乌战争遇到无人机这一新对手。长眼睛的无人机,以及精确制导的炮弹,还有遍布的地雷,只要坦克一进入库尔斯克,便成为炮灰。坦克会战,已成过往。 德国战败,还与小胡子在战争后期日益独断专行,刚愎自用有关,龟缩在地堡里很难体会到战场的瞬息万变。落榜的美术生与德国军校或军事容克出身的职业军人还是差距太大。美术生自以为他的谋略在他的帝国元帅们之上,但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,那些与他意见相左的将帅们正确预见了战争的走向。 德军三大名将,隆美尔、古德里安、曼施坦因,包括防御大师莫德尔,更像战术大师。隆美尔被神化的成分多。隆帅私德无亏,不信纳粹主义,但他对国家克尽职守。德三也需要造神,为德军打鸡血。德军中,真正的战略大师,如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,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,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,中央集团军群冯-博克。但这些能真正预见战局的将领,都因与美术生意见不和,甚至当面顶撞而被纷纷解职,甚至下狱(哈尔德被关进豪森集中营,直到1945年被盟军解救)。 如果希特勒在入侵苏联后,能听取如上将帅的意见,直捣莫斯科,消灭苏军主力,而不是先取乌克兰、高加索、克里米亚,搞什么战争经济学,二战以及人类历史有可能改写。小胡子独裁误国。相比之下,斯大林虽专断,但能容人。朱可夫屡屡犯颜进谏,斯大林也用人不疑,比美术生强太多。 德军将星云集,甚至令盟军都肃然起敬。不像二战后日军许多被划为乙级战犯的将领,都受到处决。二战后,德国将领所受的处罚普遍很轻,如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-勒布元帅被判三年。有些甚至没受处罚,有些甚至成为英美政府的座上宾。这与德国军队职业化的传统有关。在纳粹主义最狂热的时期,一些德军将领仍能保持中立,不涉政治。尤其是出身军人世家、容克贵族的军人,荣誉感至上。虽然党卫军三大名师(帝国师、骷髅师、维京师)作战勇猛,但党卫军屠杀平民,坏事做尽,亦为国防军所不耻。韦伯研究科层制也源于德国军队的职业化与军事传统,或可一解。 林 20240830 |
|
来自: 激扬文字 > 《魏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》